地址:东莞市樟木头石新工业区笔架山大道
电话:0769-8205 8816
手机:谢先生 135 8081 8651
净化工程里,HEPA过滤器(高效空气过滤器)就是“洁净守门人”——一旦它出问题,车间里的粉尘、微生物会失控,医药厂过不了GMP,电子厂芯片报废,食品厂批次污染。去年深圳某电子芯片厂,因洁净度突然从千级降到万级,导致3批芯片因微粒超标报废,损失超80万;查来查去,根源竟是HEPA过滤器的运维没做好。其实不用踩这个坑,只要盯紧2个运维细节,就能避免洁净度“掉链子”。

第一个最易忽略的细节:没按时做“完整性测试”,漏了也不知道!
很多厂觉得“HEPA装上去能用就行”,几年不做测试,其实过滤器用久了会出现针眼大的泄漏——比如边框老化开裂、滤纸被异物戳破,这些小漏洞肉眼看不见,却会让未过滤的空气带着粉尘、微生物闯进洁净区。某医药口服液厂,就是因为1年没做HEPA完整性测试,B级区浮游菌超标,被要求停产整改,花了15万重新检测、更换过滤器,还耽误了2个月生产。
正确的做法是按行业标准定测试周期,绝不能等洁净度不达标再补救:
医药无菌车间(A级/B级区):每6个月必须做1次,用“气溶胶光度计”测——把PAO气溶胶(一种专用检测烟雾)喷在HEPA进风侧,然后在出风侧扫测,泄漏率必须≤0.01%,超过这个值就必须换过滤器;
电子、食品车间(千级/万级区):至少每12个月测1次,要是车间粉尘多(比如食品加工的面粉车间),得缩短到每8个月1次。
这里要避个坑:别用“风速仪测风速”代替完整性测试!有的厂看HEPA出风风速正常,就觉得没问题,可风速正常不代表没泄漏——比如过滤器局部漏了,其他地方风速会补上来,表面看风速够,实际洁净度早不达标了。上海某食品烘焙厂就犯过这错,靠风速判断HEPA没问题,结果车间霉菌超标,2000箱面包召回,损失超30万。
测试时还要注意“2个关键点”:
测前要把车间清干净,避免粉尘干扰——比如电子厂先做设备除尘,食品厂清理地面残渣,不然粉尘会粘在HEPA表面,让仪器误判为泄漏;
扫测要“全覆盖”——不仅测过滤器滤纸,还要测边框和吊顶的接缝处,很多泄漏就出在边框密封胶老化的地方。某精密仪器厂,第一次测试只测了滤纸,没测边框,后来发现边框漏风,白花了2万测试费,还耽误了生产。
第二个常踩的坑:HEPA更换后“密封没做好”,等于白换!
就算及时换了新HEPA,要是安装时密封不到位,还是会漏风——比如边框和静压箱之间有缝隙,用了劣质密封胶,或者压条没压紧,这些都会让空气绕过滤芯,从缝隙里钻进去。广州某疫苗车间,换完HEPA后做洁净度测试,发现A级区颗粒数超标3倍,拆开吊顶一看,过滤器边框的密封胶没打满,有2处1毫米宽的缝隙,重新打胶、测试又花了5万。

更换HEPA时,必须做好“3步密封检查”,确保万无一失:
选对密封材料:别用普通玻璃胶,要选“耐高温硅酮密封胶”(耐温-40~200℃),医药厂还要选“食品级/无菌级”的,避免胶里的挥发物污染洁净区;
安装时“压平压实”:用不锈钢压条把HEPA边框压紧,压条间距≤15厘米,每个螺丝的扭矩要一致(比如M4螺丝用0.8N・m扭矩),避免局部压不紧;
换完必做“局部检漏”:用气溶胶光度计在新过滤器的边框、螺丝孔处扫测,确认没有泄漏再封吊顶——别嫌麻烦,某生物药厂就是没做局部检漏,封了吊顶才发现漏风,又拆吊顶返工,多花了3万工时费。
还有个“长效运维小技巧”:给每台HEPA贴“运维标签”,记录安装时间、测试时间、更换记录,比如电子厂的HEPA标签上写“2025.3.10安装,2025.9.8第一次完整性测试(合格)”,这样能避免漏测、漏换。某汽车零部件洁净车间,靠标签管理HEPA,3年没出现过洁净度不达标问题,比没贴标签的车间少花了12万运维费。
最后算笔账:按时做完整性测试,每次花2000-3000元;换HEPA时做好密封,多花500元密封胶和工时费,却能避免几十万的报废损失——这根本不是“额外成本”,而是“必要防护”。某医药集团统计,做好HEPA这2个运维细节后,旗下车间的洁净度不达标率从18%降到2%,每年省整改费超50万。
净化工程的洁净度,从来不是“装完就万事大吉”,而是靠日常运维盯出来的。HEPA过滤器这2个细节,看着简单,却是决定洁净度达标的关键——别等出了问题再补救,现在就把测试、密封的流程定下来,让洁净度稳稳的,生产才能顺顺利利。
净化工程里,HEPA过滤器(高效空气过滤器)就是“洁净守门人”——一旦它出问题,车间里的粉尘、微生物会失控,医药厂过不了GMP,电子厂芯片报废,食品厂批次污染。去年深圳某电子芯片厂,因洁净度突然从千级降到万级,导致3批芯片因微粒超标报废,损失超80万;查来查去,根源竟是HEPA过滤器的运维没做好。其实不用踩这个坑,只要盯紧2个运维细节,就能避免洁净度“掉链子”。

第一个最易忽略的细节:没按时做“完整性测试”,漏了也不知道!
很多厂觉得“HEPA装上去能用就行”,几年不做测试,其实过滤器用久了会出现针眼大的泄漏——比如边框老化开裂、滤纸被异物戳破,这些小漏洞肉眼看不见,却会让未过滤的空气带着粉尘、微生物闯进洁净区。某医药口服液厂,就是因为1年没做HEPA完整性测试,B级区浮游菌超标,被要求停产整改,花了15万重新检测、更换过滤器,还耽误了2个月生产。
正确的做法是按行业标准定测试周期,绝不能等洁净度不达标再补救:
医药无菌车间(A级/B级区):每6个月必须做1次,用“气溶胶光度计”测——把PAO气溶胶(一种专用检测烟雾)喷在HEPA进风侧,然后在出风侧扫测,泄漏率必须≤0.01%,超过这个值就必须换过滤器;
电子、食品车间(千级/万级区):至少每12个月测1次,要是车间粉尘多(比如食品加工的面粉车间),得缩短到每8个月1次。
这里要避个坑:别用“风速仪测风速”代替完整性测试!有的厂看HEPA出风风速正常,就觉得没问题,可风速正常不代表没泄漏——比如过滤器局部漏了,其他地方风速会补上来,表面看风速够,实际洁净度早不达标了。上海某食品烘焙厂就犯过这错,靠风速判断HEPA没问题,结果车间霉菌超标,2000箱面包召回,损失超30万。
测试时还要注意“2个关键点”:
测前要把车间清干净,避免粉尘干扰——比如电子厂先做设备除尘,食品厂清理地面残渣,不然粉尘会粘在HEPA表面,让仪器误判为泄漏;
扫测要“全覆盖”——不仅测过滤器滤纸,还要测边框和吊顶的接缝处,很多泄漏就出在边框密封胶老化的地方。某精密仪器厂,第一次测试只测了滤纸,没测边框,后来发现边框漏风,白花了2万测试费,还耽误了生产。
第二个常踩的坑:HEPA更换后“密封没做好”,等于白换!
就算及时换了新HEPA,要是安装时密封不到位,还是会漏风——比如边框和静压箱之间有缝隙,用了劣质密封胶,或者压条没压紧,这些都会让空气绕过滤芯,从缝隙里钻进去。广州某疫苗车间,换完HEPA后做洁净度测试,发现A级区颗粒数超标3倍,拆开吊顶一看,过滤器边框的密封胶没打满,有2处1毫米宽的缝隙,重新打胶、测试又花了5万。

更换HEPA时,必须做好“3步密封检查”,确保万无一失:
选对密封材料:别用普通玻璃胶,要选“耐高温硅酮密封胶”(耐温-40~200℃),医药厂还要选“食品级/无菌级”的,避免胶里的挥发物污染洁净区;
安装时“压平压实”:用不锈钢压条把HEPA边框压紧,压条间距≤15厘米,每个螺丝的扭矩要一致(比如M4螺丝用0.8N・m扭矩),避免局部压不紧;
换完必做“局部检漏”:用气溶胶光度计在新过滤器的边框、螺丝孔处扫测,确认没有泄漏再封吊顶——别嫌麻烦,某生物药厂就是没做局部检漏,封了吊顶才发现漏风,又拆吊顶返工,多花了3万工时费。
还有个“长效运维小技巧”:给每台HEPA贴“运维标签”,记录安装时间、测试时间、更换记录,比如电子厂的HEPA标签上写“2025.3.10安装,2025.9.8第一次完整性测试(合格)”,这样能避免漏测、漏换。某汽车零部件洁净车间,靠标签管理HEPA,3年没出现过洁净度不达标问题,比没贴标签的车间少花了12万运维费。
最后算笔账:按时做完整性测试,每次花2000-3000元;换HEPA时做好密封,多花500元密封胶和工时费,却能避免几十万的报废损失——这根本不是“额外成本”,而是“必要防护”。某医药集团统计,做好HEPA这2个运维细节后,旗下车间的洁净度不达标率从18%降到2%,每年省整改费超50万。
净化工程的洁净度,从来不是“装完就万事大吉”,而是靠日常运维盯出来的。HEPA过滤器这2个细节,看着简单,却是决定洁净度达标的关键——别等出了问题再补救,现在就把测试、密封的流程定下来,让洁净度稳稳的,生产才能顺顺利利。